第418章 中央党校-《调教大宋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唐奕没想那么多,只要有利于现状的,他就敢说敢做,嘿嘿一笑,“所以说,和陛下商量嘛。”
    “不考虑其影响的情况下,老师只要细一思量就能知道这其中的好处吧?”
    说白了,唐奕就是想让这些有经验的朝臣,把经验传授与分享出去,让新晋官员在上任之前就能少走一点弯路。
    若是形成常态,把这些名臣大儒为官数十年的宝贵经验系统地整理、总结出来,那么,将来即使不用他们,观澜也可以把这些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,这可是造福大宋的好事儿。
    “这其中的利弊,陛下和各位相公一定能理解的,老师好好去说,应该不难吧?”
    “可是,如此一来,还要三馆何用?”
    “研教分开嘛,三馆负责研究国史、政纲;我们负责总结经验、传道教导。”
    “况且”
    “况且什么?”范仲淹有些无奈。
    前几天刚说完这小子,让他低调点,少管点闲事。这回可好,不动军制,改向官制下手了。
    “况且,有山门前柳七公的殊荣立着,朝臣们不一定反对。”
    有这等好处,观澜做的越大,逼格越高,对那些来任教的朝臣来说,当然也是有好处的
    “别把我大宋属官都想的那般功利!”
    “对对!”唐奕顺着老师说。“咱大宋都是高风亮节的风骨名仕,行了吧?”
    “哼!”老范吃味地横了唐奕一眼。
    “那老夫就试试吧。”
    想法是好的,但是,范仲淹去试,赵祯也犯难啊。
    他这个和稀泥的高手,现在也有点不知道怎么办了。
    主要是,把观澜一下提升到“官属”的层面,这本身就不是一道圣旨或者朝上议一议就能决绝的问题,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可太多了。
    比如,既然观澜授业补官,那观澜就不能叫书院了,从国家角度来说,必须是朝廷有职有衔的官属机构。
    按说,大宋也不是没有官办的学校,本就有太学、应天书院等等,一系列的官学。
    可是,怎么给观澜评级呢?就算提了官学,也达不到三馆的高度吧?可偏偏它行使的又是三馆的职能。
    好!
    就算把观澜提到馆阁的高度,那儒生和民学怎么办?白衣书生就读大宋馆阁?他们也不够格啊!
    再说了,范仲淹是名义的观澜主事人,这相当于给范仲淹单设一馆啊,不定朝臣们怎么想呢。
    “范卿!”赵祯苦着脸。“要不?就算了吧,难度太大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