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64【陛下,这史该怎么修?】-《大宋泼皮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韩桢说罢,将目光放在庄大夫身上,对方年过四旬,容貌平平,却有股沉稳的气质。
    “朕早在山东之时,就曾听闻李夫人多次称赞庄大夫,今日一见果然闻名不如见面。”
    庄大夫谦虚道:“陛下谬赞了。”
    韩桢口中的李夫人,她自然知晓是谁。
    而今,李清照搬来东京城一年有余,时常与她相聚。
    韩桢问道:“庄大夫贵为妇科圣手,可有传道授业之心?”
    庄大夫不明所以,回道:“民女自有此心。”
    “好!”
    韩桢面露满意之色,吩咐道:“天色不早了,庄大夫且先回去,明日朕再请庄大夫入宫详谈。”
    “民女告退。”
    庄大夫心中揣着疑惑,行了个万福礼后,迈步出了从玉阁。
    看了眼庄大夫离去的背影,闰娘好奇道:“二郎是想聘请她入宫为御医?”
    “入宫当御医太浪费了,我另有打算。”
    韩桢说着,走进闺房之内。
    此时,闺房内已经被收拾干净,又重新开窗透过气,并且点燃了熏香。
    可即便如此,依旧还是能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血腥味。
    由此可见,狄玉奴生产之时,确实流了不少血。
    狄玉奴躺在床榻之上,沉沉睡去,赵福金坐在一旁,静静看着两位乳娘动作娴熟照顾婴儿。
    “陛下。”
    见到韩桢,赵福金一双美眸中绽放笑意。
    凑上前,打量着襁褓中的两个孩子,韩桢问道:“两个小家伙谁先出来?”
    赵福金柔声答道:“姐姐先出生,弟弟又折腾了半个时辰才出来。”
    “男孩嘛,到底是皮实一些。”
    韩桢伸出食指,用指肚轻轻触碰着小家伙的脸颊,满脸慈爱。
    逗弄了一会儿孩子后,韩桢怕打扰狄玉奴歇息,便起身离去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翌日。
    一大早,韩桢探望了一番狄家姐妹,以及刚出生的三个孩子后,便来到垂拱殿。
    不多时,礼部尚书吴敏走进大殿。
    “臣恭喜陛下喜得贵子。”
    一进大殿,吴敏便笑呵呵的道喜。
    陛下膝下总算有儿子。
    可惜两个皇子的生母乃是西域人,当不得储君,不过好在证明了陛下身子没问题,往后定然子嗣繁荣昌盛。
    “同喜。”
    韩桢微微一笑,吩咐道:“劳烦吴卿录玉蝶,送往太庙。”
    闻言,吴敏问道:“不知新生的皇子帝姬,可有姓名?”
    韩桢说道:“朕暂时还未起名,待百日之时再起。”
    皇帝给儿女起名,各有各的讲究。
    赵宋的皇帝,都沿用同一偏旁。
    仁宗儿子都是日字旁,英宗的儿子都是页字旁,赵佶的儿子都是木字旁。
    对于如何给儿女起名,韩桢暂时还没想好。
    “臣明白了。”
    吴敏应了一声,却并未离去。
    见状,韩桢问道:“吴卿还有何事?”
    吴敏提醒道:“陛下,按照礼制,该给前朝修史了。”
    韩桢并未多想,大手一挥:“朕准了。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吴敏欲言又止。
    韩桢疑惑道:“有何问题?”
    吴敏迟疑道:“恕臣愚钝,这史……该如何修?”
    好嘛!
    原来是在这等着朕呢。
    韩桢这会儿也回过味来了,明白了吴敏的难处。
    新朝给前朝修史,乃是传统,唐取隋代之,为隋修史。
    但偏偏到宋这,出了点小问题。
    经历五代乱世,到了赵宋这一代,总算统一了南北,可问题是北边有辽国,西边有西夏,西南边还有个大理。
    燕云十六州,直到亡国时都没夺回来。
    赵宋算大一统王朝么?
    对此,朝堂之中出现了两种声音。
    一派认为赵宋国祚虽有一百六十余载,可实际上只是五代之延续,对辽国蛮夷称臣纳贡,算不得中原王朝正统,应尊唐朝为前朝。
    这就和汉朝初立时一样,不承认秦朝,而是尊周朝为前朝。
    另一派则认为,赵宋虽荒唐些,软弱了些,但终归统一南北,结束五代乱世之功绩,不可抹灭,且文治昌盛,应该给些体面。
    两派僵持不下,谁也说服不了谁,最后吴敏没法子,今日总算找了个机会,一竿子捅到韩桢面前了。
    (本章完)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