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8章  彻底败了!-《明末最强钉子户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很快,多尔衮、多铎、岳托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山脊。
    随即,这些旗主与固山额真纷纷向皇太极请罪,又言豪格可能的不幸遭遇。
    皇太极的脸色阴晴不定。
    他以绸巾掩面,时而轻咳,时而剧烈,内心的痛苦与身体的不适交织在一起。
    多尔衮的目光在皇太极咳嗽之际,几度闪烁。
    他试探问道:“陛下,此役我军损失惨重,已动摇根基,或许我们应当考虑撤兵,以保全剩余的兵力。”
    皇太极此刻的心情,犹如溺水之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。
    他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杏山之战上。
    由于距离遥远,关于那里的战况信息比汉旗之战更为模糊。
    仅有零星的哨骑返回,报告称二黄旗主阿山与白图引正与杏山守军激战正酣。
    尤其是对青牙军辎重兵驻守的长岭山,发起了猛烈的攻势。
    若此时撤兵,不仅意味着二黄旗的努力付诸东流,更让豪格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。
    更糟糕的是,现在召回二黄旗的兵马已为时过晚。
    现在只能静候佳音,期盼那边传来胜利的消息。
    一旦攻占杏山,切断明军的后路,一举将其歼灭。
    即便大清为此付出惨重代价,也是值得的。
    毕竟,明国精锐尽集于此,尤其是那令皇太极恨之入骨的青牙军。
    一旦将其彻底摧毁,明国将再无可用之兵。
    察觉到皇帝沉默中的坚决,作为其心腹的英额尔岱自然挺身而出。
    轻咳一声后,英额岱开口道:“诸位旗主与固山大人,尽管我大清损失惨重,但此刻退兵绝非上策,至少,我们应静待二黄旗的战报。
    “当前局势,女儿河畔的明军所受损失远超我军,他们已无力对我军阵发起攻势。
    “而锦州传来的情报也证实,尽管城内外明军会合,但我军成功击杀了明国总兵牛苛与守达筑!”
    多铎突然打断:“但汉旗那边已经没了,明军极有可能切断锦州与苗柏堡的联系。”
    英额尔岱胸有成竹地回应:“豫亲王请放心,苗柏堡粮草充裕,即使明军意图切断,也无碍大局。
    “况且,我大清占据优势,明军避之不及,想要截断,谈何容易?”
    多铎闻言,轻哼一声。
    目光转向自己的兄长,却见多尔衮已陷入沉默。
    见无人反对。
    皇太极缓缓挥了挥手:“朕已决定,暂不退兵,静候杏山的消息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时间往回拨些。
    回到那决定性的黎明。
    当女儿河北岸的烽烟四起,大战的序幕。
    长岭山防线的青牙军的辎重兵们,就见大兴堡、青东堡、杏山堡等处飘起长长狼烟。
    果然,不久,清国兵马如潮水般涌来。
    但他们抵达山下丘陵平原后,并未立即发起攻势。
    而是按兵不动,仿佛在等待什么。
    从卯时到辰时,再到巳时。
    孙截散观察到,二黄旗后方,又有黑压压的队伍缓缓逼近。
    那是步军与杂役,押送着各种攻城器械,其中多为简易木盾。
    这些木盾,由粗略加工的树木与木板拼凑而成。
    显然,从苗柏堡等地长途跋涉至此,大型器械不易搬运,只能用些简陋器具。
    透过千里镜,孙截散审视着那些简陋的攻山器械,心中冷笑。
    与慎水河畔使用的防守阵地一样。
    长岭山自山腰起布满壕沟与陷阱,只留下十条通道。
    想要将这些木盾推上山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山脚下,白图引凝视着眼前这座看似平庸、两翼延绵的山岭,眼底闪过一丝不屑。
    他声音洪亮,带着质疑:“皇上是否有些小题大作?对付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山岭,竟要调动我二黄旗的攻击?”
    午时,太阳高悬。
    白图引的面容却显得阴沉,阿山也眉头紧锁。
    二人目光如炬,怒视着那座山岭。
    火炮与火铳的轰鸣停歇下来。
    山岭上硝烟仍未散尽,就有一波外藩蒙古兵,狼狈不堪地从山上逃下。
    与他们一同下来的,还有无数阿哈奴隶的哭喊与哀嚎。
    外藩蒙古各部已轮番上阵,却无一例外地在青牙军防线前遭受重创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正面强攻受阻,白图引便调遣部分清兵绕行至山岭东北,意图沿河流攀登,从侧翼突破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