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章 战太原(五)-《抗战之血肉熔炉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东山山脉呈东北——西南走向,绵延数十里,宛如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,横亘于太原城东。

    东山主峰罕山海拔近一千五百米,与海拔仅八百余米的太原城区形成了近七百米的巨大落差。

    这可不仅仅只是数字上的差别,更是现实中生与死的距离。

    站在东山之巅,整座太原城便可尽收眼底,城墙轮廓、街巷走向、乃至兵工厂的烟囱都清晰可辨。

    这居高临下之势,使得东山成为决定太原城命运的战略制高点。

    在军事家的眼中,这里标注的不是一座山,而是一个巨大的炮兵观测所和火力输出平台。

    视线所及之处,炮火皆可至。占领东山,就等于将炮口直接抵在了太原城的额头之上。

    也正因如此,日军在过去数年里,依托东山险要地势,构筑了一道堪称坚固的防御体系。其中尤以牛驼寨、草庄头、小窑头、淖马、孟家井五大据点最为关键。这些据点之间也并非是孤立的工事,它们通过坑道相连,形成了火力相援的防御集群。

    这些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永久性工事巧妙地融入东山之中,交叉火力网覆盖着每一条可能的进攻路线。

    此前,李天翔的第100师在缺乏重炮支援的情况下,虽经苦战拔除了若干外围据点,但却始终未能撼动这五大核心阵地。

    第100师的每一次进攻都在这密集的火网前功亏一篑,惨重的伤亡证明:仅凭步兵冲锋,是绝难攻克这些深藏于山峦之中的堡垒的。

    此前,在第五军指挥部里,郭翼云与张定邦虽已将这些据点列为重炮旅的首要打击目标,计划以两个小时的密集炮火将其“夷为平地”,但这份建立在地图作业和理论计算上的乐观,尚未经过实战的检验。

    东山依然沉默地矗立在黎明前的黑暗中,仿佛在无声地宣示着它的不可征服。然而,这份沉默,在凌晨三时整,被三颗骤然划破夜空的红色信号弹悍然打破。

    信号弹拖着耀眼的尾焰,升至顶点,将大地短暂地映照在一片不祥的血色之中。下一刻,第五军炮兵阵地上,马三元的怒吼,通过野战电话传遍了每一个炮位。

    “各炮位注意!目标:东山日军核心据点群,坐标已分发,所有单位,预备。”

    刹时间,整个第五军的重炮阵地开始了高效的运转。

    “150毫米榴弹炮群,诸元锁定!”

    “150毫米加农炮群,准备完毕!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