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死寂如同冰冷的潮水,瞬间灌满了整个空间。 窗外那繁华的噪音被这沉重的真实压得彻底失声,只剩下两人之间拉开的鸿沟发出无声的呻吟。 江昭宁站在原地,一动不动。 王海峰曾经也许带着棱角,带着些许锋芒。 但在长达数十年的宦海浮沉中,在无数次妥协、和泥、权衡利弊的消磨中。 那些棱角早已被磨得圆润光滑。 那些锋芒早已深深收敛,直至退化殆尽。 所谓的锐气和担当,在临近那个象征着安逸和稳妥的退休终点线时,彻底转化为一股难以抗拒的巨大惯性——求稳!求安!求无过! 一个曾经手持纪律戒尺的执行者。 在时间的冲刷下,蜕变成了一个只关心维持表面秩序、确保平稳过渡的“维持会长”。 一股复杂的情绪在江昭宁胸中猛烈地翻涌、碰撞。 一个县的纪委书记,这把守护一方政治生态清明的“钢刀”,竟然自己卷了刃,只想躲进鞘里求个安稳。 江昭宁深吸一口气,那清凉的、带着茶香的空气吸入肺腑,却无法完全驱散胸中的块垒。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他理解王海峰。 这种心态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,是整个庞大体制内部无数潜规则、人情网、历史因素错综交织的结果。 面对这样一个在思想和心态上都已严重固化、如同久泡而失去弹性的老皮革般的人,继续狂风骤雨般的当头棒喝、严厉苛责,能有什么用? 逼迫他表态? 逼迫他立下“军令状”? 也许只会适得其反。 更大的风险在于,这个位置太重要了。 高压之下,王海峰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:要么彻底“躺平”,对任何后续工作都敷衍塞责,彻底做个甩手掌柜。 要么,更糟糕的是,在恐惧和焦虑的双重挤压下。 他极有可能为了自保,为了他那“平安着陆”的最后目标,私下采取更消极甚至可能是更危险的策略——掩盖、拖延、甚至……通风报信? 这不是凭空臆测,在无数令人扼腕的反腐案例中,那些处于风暴眼边缘、自身本就“带病”的干部,往往为了自保而错上加错,最终酿成更可怕的后果。 不行!绝对不行! 硬逼,是下下之策。 现在最紧要的是稳住局势! 纪委这架机器,哪怕转速慢一点,哪怕效率低一点,也必须保证它最基本、最低限度的正常运转! 任何瘫痪或者内部的混乱,都将给那些真正躲在暗处、觊觎漏洞的蛀虫以可乘之机。 心思电转间,江昭宁收敛了眼中大部分锐利的锋芒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