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九章 渐与顿-《巫师从大脑封闭术开始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《菩提偈》诵念的声音刚刚落下,立即引起一阵哗然。
    这首佛偈,基于《无相偈》而来,却又彻底推翻了《无相偈》的佛理!
    《无相偈》不是拿菩提树比喻身,拿明镜台比喻心,表明身心之本性明净纯洁吗?
    既然本性已经明净纯洁了,又从哪里去沾惹尘埃呢?
    没有沾惹尘埃,哪需要勤拂拭?
    问题来了,《无相偈》很有佛理,《菩提偈》也很有佛理。
    两首佛偈都有佛理,却针锋相对,该信哪个?
    诸多僧侣不禁陷入迷茫之中。
    是该信《无相偈》的渐修,还是该信《菩提偈》的顿悟?
    渐修可证无上菩提,顿悟亦可证无上菩提。
    他们正在修菩萨乘佛法,便是为了证无上菩提,为了证无上正等正觉,总得从渐修与顿悟中选一个吧?
    林克见状,嘴角浮现一丝微不可见的微笑,随即不理会陷入沉思的诸多僧侣,自顾自起身离开。
    三两步路,林克的身影消失不见。
    待到诸多僧侣回过神来的时候,已经找不到林克与茉莉的踪迹了。
    于是,僧侣们将目光投注到了了尘和尚身上。
    “别看我啊,我怎么知道?”
    了尘和尚见状,高呼一声,拔腿就跑,“要问你们自己问了凡去,贫僧回白马禅院去了。”
    一溜烟的功夫,了尘和尚也跑得没了影。
    僧侣们倒是没有立即散了,而是互相讨论了好长一段时间。
    有人觉得“渐修”有理,有脉络可循,是光明坦途,而“顿悟”虽也有理,但太看重悟性与机缘,不适合大众。
    若修自觉,只证正觉,可“顿悟”;
    若修觉醒圆满,证无上正等正觉,唯有“渐修”。
    有人觉得“顿悟”有理,是康庄大道,悟性足够,机缘一至,便证正等正觉,继而觉醒圆满,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
    总之,随着讨论,僧侣们渐渐分成了两派,无法说服对方,最后各自离去。
    《无相偈》与《菩提偈》便随着离开的僧侣,就这么在佛门内部尚未统一如何看待与对待了凡和尚的时候,传回了各大佛寺。
    一时间,佛门内部都有些顾不上去统一如何看待与对待了凡和尚了。
    新的热点正在生成,而且迅速火热。
    渐修,顿悟,无上菩提,无上正等正觉。
    两条截然相反而又矛盾统一的佛理,两条背道而驰却又目的统一的道路,摆在了所有佛寺,所有僧侣面前。
    隐有发生一场规模极大,极其深入的大思辨的趋势。
    倒不是说唯有“渐修”与“顿悟”两条路可证无上正等正觉,所以佛寺与僧侣们方才如此重视。
    而是林克的大愿与两首佛偈,在佛门内部刮起了一阵风。
    名为“思与辩”的风。
    很多佛寺,很多僧侣不想承认,但必须承认,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他们只是在盲目地拜佛,在修力,而忽视了修心。
    林克的出现,林克的作为,让“修心”进入他们的视野,让无上正等正觉重新成为至高追求。
    也不是没有人觉察出林克藏在“大愿”与两首佛偈之下的问题:
    佛法的真谛是什么?
    修佛又是为了什么?
    更不是没有人察觉出林克的险恶用心。
    但是,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?
    以往他们可以仗着人多势众,用“邪魔外道”来斥责那些少数清醒之人。
    现在,他们成了少数清醒之人,谈何奢望自己的清醒之论,能够喊醒隐隐陷入狂热的成佛大潮中的僧侣们?
    在“人人皆可成佛”的号召下,继续斥责把“人人皆可成佛”这个概念带回佛门的了凡和尚为“邪魔外道”?
    他们怕是会被马上打成邪魔外道。
    “啧啧啧……”
    发现佛门的这种变化以后,洛特斯诺不由得发出赞叹,“便宜大哥啊,你的嘴皮子挺溜哈,说出来的话,当真像极了……”
    “恶魔低语。”(本章完)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